专注简牍文献整理与研究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     发布日期: 2021-03-06     二维码分享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如同杜牧诗句显示的那样,鉴古知今可以说是人类的普遍情结。今天,党和国家更把考古和历史研究提升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号召古文字学者“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长期从事“冷门”绝学的历史学人,我们深受鼓舞,更感重任在肩。

中国古代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简牍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大致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从20世纪初至今,已发现200多批,总数超过30万枚,内容包括法律文献、公私文书、文化典籍和卜筮、丧葬记录,成为中国出土文献中的重要门类、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这些珍贵而丰富的原始资料,可以大幅度补充《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的不足,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战国秦汉时期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场景,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为可靠的历史镜鉴。

与甲骨文、金文相比,简牍的材料容易获得,制作和书写简便,并且可以编连成册,承载卷帙浩繁的文献。不过,用竹片、木板作成的简牍容易损坏,墨迹容易脱落,编连简册的绳索出土时大都腐朽无存。这使简牍的整理异常艰难,必须通过释字、断读、缀合、编连等多个环节的缜密考订和反复推敲,才能在文本复原和内涵解读上,逐渐贴近古人书写的真相。

《秦简牍合集》(1—4卷)是对上世纪出土并已陆续刊布的7种秦简牍进行系统再整理的成果。工作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支持,武汉大学在办公用房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文博部门协助,收集到各批简牍的各种早期照片和底片,新拍摄两千多枚简牍影像。依托这些基本资料,在梳理、吸收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通过独立钻研和相互切磋,改进缀合、编连近百处,对数百个简牍文字作出较有把握的释读或提出新释的可能性,在辞义考释和内涵探究上也提出较多言之有据的新见解。《秦简牍合集》(1—4卷)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重视和广泛引述,被认为是7批秦简牍著录目前*为可靠、便用的版本。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近期,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作为工程参与单位,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正在主持实施睡虎地汉简整理与胡家草场汉简整理这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两批新出土简牍包含大批律令、文书、典籍、历法和医药文献,弥足珍贵。我们将不负使命,勤勉工作,把这些重要简牍的整理成果做成学术精品,为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深化历史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04日第10版?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Copyright © 郑州致诚财税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9033020号-1   网站地图  RSS   XML    技术支持:  万家灯火